华理的辉煌需要榜样的力量
——在2011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钱旭红
(2011年9月9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7个教师节,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奋战在教育教学前线上的各位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节日的问候!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第一生命线。非常欣慰,回首过去的一年,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稳步发展,“校风、学风、教风、考风”“四风”建设成效明显,并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这胜利的果实里无疑凝结了各位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尤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与佼佼者令我们印象深刻。这里,我要衷心地向大家道一声祝福,道一声辛苦,道一声感谢!真诚地感谢你们!
优良的考风,来自优良的学风;优良的学风,来自优良的教风;优良的教风,来自优良的校风。在教师节之际,感谢你们为每一个孩子的进步所作出的努力, 感谢你们为“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风所注入的新内涵。
我要向你们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精神致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历史上有无数赞美老师的诗句、篇章,而我们的老师配得上这样的赞美。信息学院计算机系的金登男老师,用他的热心温暖每一个学生,用他的尽心培养每一个学生,用他的身心教育每一个学生,用他的关心感染每一个学生。他为双腿残疾的学生上门做毕业指导,风来雨去,无怨无悔;他用感情上课,广受学生欢迎,课堂常常爆满,荣膺“名师风范杯”“最有魅力”奖;他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及心理,耐心为学生做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机械学院材控101班班导师吴光艳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妈妈老师”,因为她视学生如自家孩子,用自己的爱心浇灌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一次,一学生不慎从宿舍一楼阳台摔下,腰椎粉碎性骨折,她对事件的处理及时到位,并且带病看护学生,等待家长到来,令学生和学生家长感动不已。像这样尽职尽责、充满爱心的“园丁”在我们学校还有很多。他们正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盏盏明灯,而当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他们也会露出世界上最美丽的笑容。
我要向你们的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致敬!2011年7月,我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创新团队荣获上海市教卫系统先进党支部,同时成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单位,该团队女教师“巾帼团队”也连续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巾帼文明岗”。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源于该团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如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管理运行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制度、教学方法研讨制度、教学资源共享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教学成果展示制度、教师培训考察制度、课堂教学听课制度、教学优秀奖励制度等,并提出了“我为团队做贡献,团队助我谋发展”、“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精彩”的组织理念。坚持把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师培训等环节紧密结合。组织有主题、有内容、有任务的学习活动,促进了教书育人水平的整体提高。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潮流变幻莫测,作为知识、思维、精神传播者的教师,就应该具有这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不断“充电”,广泛交流,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并将所得施于教学,保证育人质量不下滑。
我要向你们的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致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研要创新,教育也要创新,要用创新的实践、实验、体验引领教育。近年来,我校创新教育蓬勃发展,在国内外各类大学生创新比赛中斩获荣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需要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正是因为许许多多创新意识强烈的老师引领,才有了各类创新课题的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今年暑假,由我校学生自主设计的“水中写字”实验在2011年全国趣味化学实验设计大赛决赛中夺得一等奖。这个大奖与机械学院潘家祯教授的悉心指导密不可分。潘家祯教授说:“作为教师,我们要满怀热忱地支持同学中每一点创新的火花,他们可能只是我教的学生中的百分之一,但是对他们自己来说,就是百分之一百。”几年来,他不知疲倦地指导一个个团队在一系列比赛中获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奖赛第一名、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国家制造业培训中心全国第三届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上海赛区特等奖……。他总结出了指导大学生创新的几条经验:选择课题,要适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有新颖性、创新性的特点,而且要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爱护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创新的主体;遇到挫折曲折,还要鼓励、督促和指导。潘教授是我们尊敬的学长,希望我校有越来越多像潘教授一样的创新达人!
我要向你们的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致敬!教师是光荣的职业,又是清贫的职业。许多老师一身本领,却依然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第一件乐事,不计较个人得失,辛勤耕耘几十载,无怨无悔,令人肃然起敬。化学学院徐志珍老师是一名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她十几年如一日,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她担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所授学生人数多、面广,而教研室教师人数少,教学任务重,她总是自己带头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教研室有人生病或休假,又是她毫无怨言顶上去。对青年教师她爱护提携,从“结对子”、“多参与”、“常交流”、“走出去”、“联科研”等方面严格要求,使他们能尽快走上讲台、站稳讲台。前几日深圳大运会赛场传来喜讯,我校女子乒乓球队代表中国女队3:0战胜日本女队,夺得大运会乒乓球女团冠军。这支队伍的教练是我校体育学院被新华社称为“草根英雄”的臧玉瑛老师。从1981年进入华东理工至今30年的时间里,她始终以一名普通基层教练的身份工作在第一线。在她的努力下,华东理工乒乓球俱乐部已经拥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培养体系,参加国内全部六个级别的乒乓球联赛。臧玉瑛这些年培养出大批优秀运动员,其中不乏像在2001年北京大运会上击败张怡宁、牛剑锋等国家队名将、夺得3块金牌的帖雅娜这样的明星,而臧玉瑛仍旧仅仅是中国大学生乒乓球协会的一名教练员。很多人说臧老师做了这么多贡献,培养了这么多优秀的球员,早就该退到二线去享受生活了,但臧玉瑛说:“对我来说,最高兴的就是把球员最高的能量挖掘出来,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让他们为国家做贡献。我的目标就是培养出能够参加顶级赛事、参加奥运会的球员。”这就是我们的教师!臧玉瑛老师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我要特别向奋战在奉贤校区的辅导员、班导师、代课教师、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奉贤校区是我校研究确定的未来教育中心,但其位置较偏僻,来往不便,“走向奉贤、扎根奉贤”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个行动,更是艰巨的任务。但我们许多教职员工都做到了,他们像坚强的种子,把他们撒在哪儿,他们就在哪儿扎根、发芽。比如,刚才上台发言的化工学院辅导员武亚珍老师,自奉贤校区启动时就一直坚守,将家安在了奉贤这片热土,五年来扎扎实实、任劳任怨地为学生服务,学生半夜生病需要送医、闹了矛盾需要调解、心理压力需要找人倾诉,等等,她都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还有很多。还有许多老师,长期奔波于徐汇与奉贤之间,双线作战,风雨无阻,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他们都是我们学校发展最值得倚靠的人!
除了上述鲜活、感人的教师、团队外,学校还有许许多多默默为教育事业奉献着的老师和团队,如外语演讲辩论中心的指导老师们、资环学院07级全体班导师、信息学院电信中心的教师们。在此就不一一述说。
知他人者智,知己者明。我们常常花费很多时间研究客观世界而却难有时间剖析、研究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最好最优秀的自己,这对青年学生犹为重要。独立能力和责任感是年青人最为需要的, 而他们对未来常常感到迷茫,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发现自己个体的使用说明书,发挥自己的特点,掌握属于自己的愿景理念、学习技巧,创新思维,华理校园将成为年青人成才的天堂和乐土。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已经作出的奉献贡献,以及你们即将作出的奉献贡献,都将不断证明,你们不愧为孩子们灵魂再造的工程师。
老师们,同志们:
正是你们的奋斗不息、忘我劳作,换来了学校的蒸蒸日上、枝繁叶茂,你们是学校真正的台柱与栋梁!我们已经赢得了“十一五”会战的胜利,我们又将吹响“十二五”胜利的号角。今年上半年,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群策群议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勾画了新五年的蓝图。我们将更加注重改善和提高教职工的福利与待遇,保证广大教职工的主体地位与权利,真正建立“教授治学”的新机制。在这个光荣的日子里,展望华理未来,提出五点构想,与大家分享并共勉,让我们一起为奏响华理的新华章而努力!
一、在精神和观念上,追求改革创新与勤奋求实相结合
“勤奋求实、励志明德”是华理的校训。朴实、务实、脚踏实地是60年间形成的华理品格,是值得华理人骄傲的优良传统。但在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抬头望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应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在新的五年里要突出“创新”与“转型”,包括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观念转变等。要建立西方现代文明及大学制度与中华古代优秀文明及大学制度结合的先进大学制度;形成“学术委员会”机制下的“教授自治”;要积极实施中外合作培养工程领军人才试点,使之成为改革、创新的特区;要突破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并建立学生自治机制;要营造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人文与科学精神得到弘扬的华理文化;要形成快乐创造、追求卓越的学术研究氛围。
二、在机制和体制上,追求学术决策与党政管理相协调
我们要探索建立党委领导、行政执行、学术委员会指导的宏观机制。要通过正常化、制度化、机构化的学术委员会及其各级学术评议机构(包括学部、学科专业领域教授会),实现教授自治,使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得到很好的界定,在规定的范围运行。行政对学术委员会是建议,学术委员会对行政是指导和监督。将学术判断、决策与行政执行分开,“裁判员”与“运动员”分开。在学术决策上充分体现民主,在行政上大力提高效率、强调执行力,杜绝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行政“民主化”,学术“行政化”不良倾向。同时,通过对行政的服务质量评价,教授还能对全校行政执行进行有效监督。
三、在责任和使命上,追求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促进
我们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特殊地位,促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要牢记“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学术卓越是强校之路,制度创新是兴校之策”,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其下各级委员会功能,保证学科专业的办学质量、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教师的学术水平,并确保最优秀的教师群体从事育人,所有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我们要通过“师资博士后”,通过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培养,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我们要将学生培养质量,专业与学科的质量和竞争力与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收入挂钩。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培养,建立学生自治机制,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与责任感、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公民。我们要建立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发展。
四、在发展上,追求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相补益
纵观国内外顶尖大学,交叉学科均已成为其新的重要增长点。而我们在旧有的大学专业学科设置下,各学院、各学科往往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这就造成了各学院的封闭自守、画地为牢,导致整个学校的人财物流通不畅。为此,我们一方面要贯彻“学科专业学校主办,学院承办”的思路,打破固有的割据分裂状态,使人财物自由流向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全面坚守化工优势特色的前提下,我们将在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了交叉学科领域委员会,并确立了能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材料与装备、社会发展与经济管理、前沿基础探索等五大重点发展的前沿交叉领域。这五个方面均基于我校已有优势和国家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对所含具体方向内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界定、细化,实现重点投入。前沿交叉学科的生成、发展,离不开传统学科的鼎力支持,但其一旦形成优势,又必将反过来有力推动我校相关传统学科的发展,最终实现双赢。
五、在办学的各个要素上,追求相和谐、相统一
我们要坚持改革转型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相统一;我们要通过建立正常化、机制化、机构化的学术委员会制度,实现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和谐;我们要通过校友会、校董会、基金会,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外部各种资源,达到学校内在发展与外部环境相和谐;我们要推动良师育人、尊师重教,达到师生关系相和谐;我们要加快奉贤校区建设与教育中心转移,达到两校区和谐统一;我们要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支持、强化学院的核心作用,实现校院两级的统一和谐。
老师们,同学们:
在这个特殊而幸福的日子里,面对着“十二五”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心潮澎湃!通过大家一如既往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华东理工大学不仅是华理人的华理,也必将成为世界的华理!
最后,祝大家教师节愉快,中秋节快乐,心想事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