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校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5-11浏览次数:784

 

发现教师  活跃学生  解放灵魂

 ——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

钱旭红

(2010年5月3日)


524日,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宁举行。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28所世界名校校长与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120多所大学的校长以及国内外著名企业高管,围绕“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主题进行研讨。其中,钱旭红校长代表中方校长53下午举行的平行论坛上作了引导性发言。本文为其发言的整理稿,标题为根据其发言的总结语所拟。

 

大学营造创新型人才的环境,需要理念、政策、操作层面的突破,而理念上的突破是最重要的。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的理念三要素包括:教师、学生、灵魂。

第一个理念“教师”,就是指发现创新型教育家。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名师出高徒”,大学校园里各个专业的教育家,就是营造创新型环境的主体。然而,我们大学校园里面,往往是缺少教育家,当然,社会上更缺少教育家。在欧美的一些研究型大学里,同样存在轻视教学的现象。首先,我特别强调希望发现教育家,因为我们校园里面不能仅仅只有科学家、艺术家,甚至培养出政治家、企业家,更需要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家,因为科学家和艺术家所关心的是自己的学术方向上的事与物,而教育家则关心的是人的成长,所以,一所好的大学需要在不同的专业学科方面有几十甚至成百的教育家。

其二,是关于创新育人,我们要发现一种创新型的教育家,他们既应该在本专业、本学科方面有卓著的创新,又应该有相应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既创新,又育人,在创新过程中育人,这是创新型教育家突出的特征。因此,我们要有政策、制度促使教师成为创新型的教育家。

其三,就是创新型教育家要学贯中西,现在中国的进步来自于中西文明的融合,中国古代大学有重养(就是修养方面)的育人传统,而西方现代大学有很好的重才的育人传统,这是两个不同之处,另外一方面,古代中国强调学科相关,而源自于西方的现代学科是强调分解还原,但它需要不断的分化综合,以弥补丢失的信息,比如说,把世界分成数学的世界、物理的世界、化学的世界,而后又要不断地综合,来弥补分解丢失的信息,典型如诸多交叉细分学科的出现,比如生物化学,化学生物学,还有一个学科叫化学生物信息学,所以,中西方这个差异与特点,为我们中国大学的创新教育,提供了全面的营养。

 

第二个理念是关于学生,我们倡导活跃学生、开放办学,因为道家讲“顺势而为”。

中国古代的教育告诉我们,寓教于乐是良策,西方教育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举个例子说,目前我们中国大学里面,男生爱网络游戏,女生爱看光碟,对此采取强制性的反向的管制措施,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诱发逆反。如果我们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使教师、教室、实验室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就像学生玩动漫游戏一样,我想,这一定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重在过程,寓教于乐的教育过程与教育的结果同等重要,因为创新教育不同于静态的现成的知识学习。完成现成的作业有预设答案,而创新没有预设答案,所以,创新教育学习是动态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开放的过程,存在冒险性和开放性,需要过程的体验,所以,重视过程就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就是对目前存在的只重目标不重过程的极端功利主义、浮躁行为的矫正,所以,育人的重点不在于依靠死板的单向的知识传授和一两次考试,而是让学生体验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见证者。

 

最后一点关于灵魂,就是说能够超越知识,注重思维与精神,解放灵魂。知识不等于思维,更不等于精神,而思维与精神是校园之魂、师生之魂,创新来源于对现有知识的超越,所以,以知识为载体的精神熏陶及思维训练很重要,使人能突破思维习惯。知识传授是精神熏陶与思维训练的供给与载体,创新依赖于知识的创新。

一个社会和大众的思维方式影响其社会形态和教育模式,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两种社会,即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工业社会起源于工业革命,它的物质基础是经典牛顿力学,以追求制造流程的机械化、批次化和产品的模式化、标准化为特征。在教学体制、教学方法上也出现了类似的规则化倾向,那样的教育更像是单向指令下的机器运作,这是有关工业社会的,而信息社会起源于信息革命,以电脑、网络为代表,其物质基础及主要的理论来自于现代的量子力学思维,量子的跳跃、不连续、不确定、应变多像的特点,对信息时代有诸多影响,决定了观察者的思想与行动,与此相适应,顺变、互动、个体针对、非标准化为特点的教育制度将应运而生。因此,今日教育要更强调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

此外,就是精神升华,精神不仅仅要独立,更要交融、升华。我们强调在大学校园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那么,它们最核心的是什么?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即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关爱,对人类的关爱,对自然的关爱,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质疑,所以,理工农医的学生应该要熟悉一些艺术、人文知识,更要有人文精神,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要熟悉一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精神,通过这两种精神的结合,异想天开的遐想结合逻辑严密的求证,就有利于催生真正的创新。

 

所以,大学要营造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发现教师,活跃学生,解放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