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校长在2009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9-04浏览次数:1784

提升内涵,优化资源,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在2009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钱旭红

(2009年9月4日)

 

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我们的第25个教师节。在此,让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广大教职工和离退休的老同志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向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恪尽职守的每一位教职员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一个学年,学校的“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得以全面实施,大家一直关注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成功启动,“211工程”三期项目建设启动,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等项目得以批准实施,长期以来制约我校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发展的经费瓶颈得到一定的突破。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师资队伍、加强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大学文化等主要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今天,学校表彰了一批过去一年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代表。他们在老中青教师中脱颖而出,他们在本职岗位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值得全校推崇。在此,我们再一次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

现在,我们简单回顾这一年来情况,并对今后工作提出意见。

过去的一学年,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并开始实施了新的三年行动纲要。对内,推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对外,通过服务社会、贡献成果与人才、引领文化的进步,推动学校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以“影响力与内涵”为核心,追求“处处创卓越、年年有提升”。新三年行动纲要的实施,对学校、对各单位、甚至每位教职员工都提出了具体分解的目标与任务。新的学年里,要依据行动纲要确定的定位与工作内容,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前进行总结评估,要力争在人才、学科、教学、设施、校园等建设方面有若干点上的突破,呈现新的气象。

一、突破瓶颈、人才强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强校则是学校一贯的战略政策。

过去一学年,新增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各1人,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2008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增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上海市领军人才各1人,3人受聘为上海市“东方学者” 特聘教授, 新增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各2人;4人荣获宝钢教育奖,2人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10位教师获2009年度上海市育才奖;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4人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2人获曙光跟踪计划项目;13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2人入选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晨光计划”等项目; 14人入选2008年度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计划。年内新晋升教授20人;晋升副教授60人。

这些成绩令我们欢欣鼓舞。然而和兄弟学校及我们的未来定位相比,我校的国内顶尖的学术带头人数量偏少,中青年的学科带头人的人数偏少,规模不大,这也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

新的一学年,学校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外引内扶,在化工、生工等领域取得突破,塑造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的人才队伍。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优化调整各种关系和政策,真正凸显“教授治学”的突出地位与作用,通过政策、资源的调整与优化配置,强化服务于学科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有利于创建一流学科的健康的人才生态和大学文化。

完善与加强科研、教学、服务及管理编制的定量贡献度考核,防止津贴的福利化及岗位的固定化。加强编制动态管理,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加强和谐校园的人才环境建设。我们不但要考核编制的定量贡献度,以促使人员的内部流动、调整,还要定量考核单位及个人增收节支为学校所作贡献的经济定量贡献度,对人员编制要算经济账,将编制数与岗位津贴、业绩津贴等进行对照。要抓紧时间制定政策并发放专门鼓励促进学校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新增²卓越津贴²,以奖励学校各级各类骨干人员。通过增加奖励栏目及调整优化归类激励内容,针对教学科研、党政管理、服务辅助人员,形成学校发放的工资-岗位津贴-业绩津贴-卓越津贴的四单元收入体系, 以此保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杰出人才后备队伍的质量与比例。

二、鲜明特色,突出优势,推进学科交叉。

过去一学年,学校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2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2项;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2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结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中,我校在获准项目总数上取得历史性的飞跃,特别在化学化工领域列于全国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的前茅,引起国内同行的高度关注。我校洁净煤、稀土催化材料、绿色化学农药三个973项目同时批准滚动。在国家重大新药计划中取得进展。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立项建设成立。

同样在去年,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取得进展,法律专业硕士、EMBA、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获得批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超过2500人。2004年建立、2006年获得医学博士授予权的药物化学博士点在全国评估中,进入前十名。

在优势学科平台及211三期建设中,采取了“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带动一般”的策略,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加速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自筹经费,设立卓越计划,与上述国家计划相配合,以“能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社会与人文”作为全校学科汇聚的焦点,相关建设已在推进中,目前进展顺利。

新的学年里,我们任务繁重,是推动石油化工与煤化工关键技术步入国内领先、亚洲著名、国际知名地位的关键时期;是生工进行内外调整和迎接国家评估的艰难时期。与此同时,要使学校具有长远的竞争力,需强化学科上游源头,要进一步发展特色理科,过去我们在发展化学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要重点特别关注校内优势学科与物理、数学的结合与扶持,快速进入相关的前沿,扶持信息与理学的交叉结合点,促进融合发展。

三、把握知识-能力-精神的关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过去的学年,学校在本科教育上,继续推进本科教育创新团队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新增国家教学团队1个,新增上海市教学团队2个、上海市教学名师2名,新增2个国家特色专业,新增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门,新增国家精品课程2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1门,新增上海市精品课程4门。学生在各类重要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63项。其中,国际级获奖10项,国家级30项,上海市级23项。特别是正在公示中的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评审中,我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获奖总数进入全国的前列。

同样可喜的是,研究性教学及高水平教学研究正得到全校的重视,尤其数学、外语教师在此方面已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

我校与1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开展了交换学生项目,开创了与美国DUKE大学远程授课合作的新模式。加强了与国内跨地域研究型特色高校、重要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与国内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以扩大学生视野、感受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学术研究环境、拓展思维视角和研究领域为目的,与国内跨地域研究型特色高校的本科生交流合作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本学期将有近60名国内高校学生来我校交流学习。

同样,在此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学生就业率保持或略高于往年的水平。

在新的学年里,我们要坚持 “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英才”。各级教务部门会同学工部门,要在学生培养中,把握知识-能力-精神传授的关系,建立高质量的本科教学教育规范。

在知识传授中,合理调整知识传授体系与方式,推动各院学术委员会、教授会、优秀教授集体,按照“博而通”的原则分专业审视调整课程的相互关系,按照“少而精”原则调整教学内容,防止使用固定的单一教材。授课方法中,定量规范考核师生互动教学、教师参与学生讨论教学的时间比例。以高质量为标准考核调整聘任授课教师。

在能力培养中,要有定量明确的训练程序与考核方法,提升学生自我学习新学科新领域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提问、解答及宣讲能力;提升学生规划协调组织能力;以具体措施及成绩考核标准,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实习实践及独立思考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推进师生的国际国内交流,发掘本科生的创造潜力。大学四年级全年,应依托徐汇校区,开门办学,尽量减少课堂课程学习,集中进行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院领导下半年要走遍本学院的各个角落,访谈各学院各专业的骨干教师、著名校友、各类学生代表,推动此项工作。

在精神塑造方面,从修养、品行、气质等内涵的角度,切实制定本校的具体要求、措施及学生共同守则;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分析、批判经典书籍;在重大实际实践活动中光大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从职业与兴趣相互关系的角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与幸福观;以明确的标准与方法,加大心理援助,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商。学校及各学院的学生工作部门要脚踏实地落实做好此项工作。

明年的教师节,希望能有上述工作的成绩、经验与体会在此汇报。 

四、以人为本,整合优化资源,完善管理,建设美丽校园。

过去一学年,完成了奉贤校区一期第三批相关项目启动工作,图文信息中心大楼已顺利建设,体育馆、工程训练中心、化工楼将年内开工,新增的学生公寓楼、教学楼和学生二食堂将争取年底前后动工。徐汇校区校园环境整治取得一定成效,校园东南角区域的整治已经完成。徐汇校区校园环境整治工作还将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校区河道彻底整治工作暑期已经开始,下一步将以东门区域为重点,在世博会前使徐汇校区整体环境有一个新形象,为办成精品校园打好基础,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一个优美环境。

为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构建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面对徐汇校区房屋资源紧张日益突出的问题,上一学期,学校校长办公会议从办公大楼移师各个学院,聆听各学院的发展设想,实地考察各学院在工作中碰到的实际困难,进行现场办公,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尤其对房屋资源进行了一定调整,尽量使徐汇校区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解决制约各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些单位在实验室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平衡问题。教学实验室普遍比科研实验室管理规范,一些研究室很会充分利用空间,教师、研究生工作环境舒适、人性化,这样有利于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在此方面,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值得表扬,他们创出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他们的做法,一是合理安排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学院领导直接参与中心实验室资源整合,变单功能实验室为多功能实验室(徐汇校区达95%以上),解决了部分专业实验室用房紧张问题;变分散的专业实验室为相对集中,解决了专业实验室展示度问题;实施了门禁系统,实验室变定人管理为多人管理,解决了学生和教师业余时间搞创新活动和实验需求,同时解决了实验室管理和使用之间存在的矛盾。使每间实验室平均承担着3-4门实验课教学任务,不同的课程使用不同的设备,教师们不辞辛苦地搬上搬下,但却提高了实验室利用率,解决了房屋资源紧张问题,为学校节约了房屋建设资金。二是共享实验设备节约装备建设资金。在奉贤校区实验室建设初期,学院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召开项目建设规划论证会议,教师们动足脑筋,确定了电路强电和电工学强电的实验资源共享,模电和电工学弱电部分共享,数电和电工学数电部分共享,同时改选自配实验台,节约资金百余万元。三是自制实验教学设备,彰显技术实力。信息学院控制理论与应用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与自动化系教师共同协作,开发制作了液位、流量、压力及温度对象控制装置10余套,应用效果良好,既节约了资金,也突显了学院专业特色和技术实力。四是加强对外联合提高实验室水平。学院相关领导牵头,与校外著名公司加强联合共建实验室,先后分别与西门子、恩德斯豪斯、艾默生联合建立了专业实验室,既节约了学校投资,解决了部分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也可推进大学生USRP创新项目的实施。联合共建的通信系统综合实验室,功能强大,透明化处理的网络布线、独特设计的学生动手区,堪称上海市乃至全国一流。五是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自行开发了“实验中心管理系统和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实现了两校区间教学实验管理的远程管理和监控,大大降低了人力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是我校实验室管理的典范,特别是近些年徐汇校区实验室资源一直紧张的情况下,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无论从房屋资源的充分利用,还是实验设备的充分共享,对我们各级各类实验室资源的管理有很好的启发。该中心全体成员齐心协力、认真负责、细致入微、大胆创新的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对他们这种为学校、教师、学生所想,给自己加压的精神要予鼓励;对其在增收节支、节约空间提高负荷方面取得的业绩予以奖励。

新学年里,必须坚决完成现有实验室、办公室资源的调整及所有房屋资源的规范公开统一管理, 建立透明、公开、实时的校级保留房-校院级共有保留房-院级保留房-实际使用房的四级房屋资源运行调控机制。全面完成校--实验室三级仪器平台的共享与开放。提前细致规划落实三年级本科生进入奉贤的各种准备工作。在将奉贤、徐汇分别建设成教育、研究校区的同时,将开始注意教育与研究在两校区的相互渗透。与此同时,我们希望通过环境生态的整治,使奉贤校区具有大气磅礴、自然朴实的韵味;使徐汇校区具有四季花开、曲径通幽的魅力。在即将完成校区内部调整规划的同时,还将按学科性质及学院特征划分校区的学科属性,采取后勤为主、学院协助、教授赞助的方式,分片推动校园的绿化、美化、卫生及管理。

 

老师们、同志们:

我们的学校从昨天到今天,日趋成熟;从今天到明天,任重道远。在学校进入跨越式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实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光荣任务。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地去拼搏,全心全意地去创新。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华理传统,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努力奋斗,为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再次祝全校教职员工节日快乐!华理的今天和明天需要你们的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