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校长在教学质量评估月会上的动员报告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8-05-04浏览次数:864

 

 

华东理工大学“教学质量月”动员报告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沈书记刚刚宣读了教高函〔20088号文件,我校的评估结论为优秀,这是振奋人心的喜事,是华东理工大学全体师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结果。

回首望,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辛劳,展示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华理精神。向前看,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教育部、财政部启动“教育质量工程”战略部署,一个更高起点、更高要求、更高目标的人才培养任务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的经济建设要实现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转变,高等教育也应该这样,学校在完成规模建设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且要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具体措施上。

时光荏苒,评估专家组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时时在耳畔回响,激励和鞭策着我们温故而知新。孔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个体,身在教育,日日当反思。学校将每年五月作为“华东理工大学教学质量月”,意在围绕国家的宏伟目标和主管部门的战略部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时刻牢记使命,不忘重任在身。《庄子·知北游》中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此语有重意性,我们要登高望远,将一个个忽然而已,转化为我们伟大民族的生生不息、连绵不断、螺旋上升。我们要甘为人梯,为人才辈出尽绵薄之力。在此意义上,高校的质量工程能否真正收到明显效果,高等教育质量能否持续提高,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能不能持续提高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是学生生活学习中重要的互动者,学生的思想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以教师的道德素养为标杆。教师的言谈举止、学识修养、道德情操通过知识的传授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变化。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社会对教育行业和教师职业充满了尊重之情,学生要尊敬老师,老师要象长辈那样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含义,才算真正具有了师德。只有教师人格与品格的不断塑造与培养,教师教学科研质量与水平的持续提高与发展,才会有学校办学水平、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对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表达。因此,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要求和师德规范为切入点进行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寓于教师业务培养之中。通过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道德文明规范、教师育人准则等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对教师提出明确的师德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自尊自律、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和志存高远,付出真情、真心、真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如果单从高校教育过程来看,教师处于主导者的地位。教师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过程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但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教师权威的不断弱化,教师主导地位的不断下降。知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削弱了教师的专业权威。学生们可以跨越学校、城市、国界,可以在任意一个数字图书馆检索资源,同任意一个专业权威直接对话。教师作为获取知识主要来源的地位正在逐渐丧失,拥有知识所赋有的权力也在不断弱化。信息化改变了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和知识的判断标准。信息时代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教他们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出现使师生双方不受书本的局限,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物理时空。电子教案、教学演示、电子邮件、各种专业特色数据库等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条件,把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由于网络的出现,师生之间在知识占有量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地讨论、双向地学习,既是学习上的朋友,也是科研课题的合作伙伴。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正在慢慢向师生协作型转变。青年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敏感,也使得师生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些都是信息时代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而要应对这一挑战,就必须着力培育教育团队。

在学校中,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支粉笔打天下”、“单枪匹马搞科研”、教师集编著教材、准备教案、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多项工作于一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学生需求多样化,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教育技术信息化的时代,任何一个教学系统,即使是一门课程,也会变得非常复杂,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驾驭。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大大扩展课程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有效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没有团队,一个人的能力就变成了影响这门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而一个团队能使这其中的每个人如虎添翼,在学科方向上把最好的内容带给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也要求我们从“软环境”和“硬指标”两方面着手。所谓“软环境”就是要求参与者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必须有领军人物倡导下的民主精神,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去工作、去拼搏。当然,这种团队软环境氛围的营造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建立在对不同学科的理解、对不同学者的尊重、对多样性包容基础之上的“和而不同”,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氛围。所谓“硬指标”就是团队的建设需要各项具体的指标参数。要根据各学科的具体情况,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使这种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使这种团队注重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

当前,国家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全局性考虑,追求规模、效益、速度、结构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但是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无法回避且将长期存在。要求我们将宏观的发展质量观与微观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它难以言说又无处不在,这种精神将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起,支撑着大学的发展,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使学校能科学地发挥自身的教育使命,引领文化和文明的进步。所以,弘杨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引领潮流是我们每一个华理人应该为之努力奋斗的。

我们期待着华东理工大学又好又快的发展,期待着学校的明天更加辉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