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校长在2008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8-09-13浏览次数:1314

  

提升内涵,扩大影响,励志明德

——在2008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钱旭红

(2008年9月10日)


老师们、同志们:

百年的奥运盛会刚刚落下帷幕,奥运后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体味到更为艰巨的责任,也怀有更加执着的期待!在这激动人心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第24个教师节,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向广大教职员工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其中的一份子,华东理工大学也在这30年中经历了巨大的跨越与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我校已由当初只有一个校区、2927位全日制在校生(其中:研究生66人)的化工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今天拥有3个校区、特色鲜明、理工农医法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现有58个本科专业、1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8个工程硕士领域、4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2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全日制各类在校生达到2.56万人(其中:研究生5883人)。30年来,我校为国家培养了十万余名“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各类人才,创造了一大批支撑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研创新成果。目前已形成了一批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863领域专家、校特聘教授等作为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领衔的科研学术团队。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校全面实施了“三年行动纲要”,启动了“十一五”规划,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正式启用奉贤校区实行三校区联动,完成了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评估与建设,圆满完成建校5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基本完成教职工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真正做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现正以崭新面貌大踏步地前进。

然而,面对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迎接新的挑战,实现我校的目标定位,为高等教育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已成为每个华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学校近年的建设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也借此与各位共勉。

一、       励志明德,着眼未来,科学发展促内涵提升

围绕学校定位,科学规划,定性与定量考核结合,分步推进,实现内涵提升是今后工作的主要特点。

在学校第九届党代会上,将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定位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在某一学科领域研究领先的学者及大师。我们学校目前只有个位数的两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截止200710月,学校一线教师队伍(占教学、科研、博士后编制)为1502人,教授和副教授为888人,占一线教师的比例达到59%。这个比例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先进院校相比,仍存在着不足。与学校未来定位相匹配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者的人数很少,可能低于5%。如何加强引进、培养与稳定学术带头人以及补充紧缺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都是目前刻不容缓的难题。这需要我们围绕学校发展规划,旗帜鲜明地强化设岗及聘任制度,突出重点,掌控全面,有效调控各类津贴,加强学科梯队与创新团队建设、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战略,完善博士后流动站和队伍建设,从而形成人才辈出的校园环境,实现人才工作的科学、和谐和跨越发展。

这样的大学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生学科与本科专业。我们现有的学科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即达到研究型的约占36%,而其中的国家重点学科,即基本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占6-7%。本科专业中达到特色优势专业,即国内一流的约为14%左右,而能做到国际知名的本科专业则会大大少于这个数字。由此可见,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有着繁重的任务。

这样的大学必须要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生。这些学生要成为社会上众多行业的出色人物,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必然要求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我校的体教结合闻名全国,课外教育与社团活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在数模、英语、乒乓球等各类国际国内比赛中捷报频传。我们仍将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教书育人的核心作用。通过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切实提升教育质量。

这样的大学必须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与服务运行模式。学校的管理本质就是为人才培养服务。而现在的管理队伍仍然存在着服务意识与危机意识缺乏、创新意识不够主动、学习意识不够明确等问题。因此,在管理模式上,需坚持公开公平与科学民主;权力运行上,需学术与行政独立;用人上,专职与兼职并举。我们要转变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制定政策、做各项工作时,将学生、教职员工以及管理者都作为平等的主体,进行换位思考,使政策和工作真正体现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目前学校正在实施《行政性管理责任事故处理暂行办法》,从规章制度上对行政性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管理,全面提高了工作质量,减少和避免行政性管理工作责任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促进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为切实体现围绕学校的定位、特色办学的思想,谋划未来,推进工作,在完善现有的人员聘任贡献度定量考核的基础上,学校将根据发展规划,在每年底下达来年的各学院、部处的年度各项定量任务指标。今年底将发布2009年计划,以切实推进工作及跨越式发展。

 

二、       凝炼聚焦,追求卓越,引导学科跨越式发展

突出重点,瞄准卓越,推动前沿性、前瞻性、引导性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学科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切入口。

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学校自筹资金首先启动科研教学的卓越计划近几年来,学校花费巨大财力在徐汇校区进行了建校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与整治,完成了奉贤校区一期各类建筑共26.67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使校区整合顺利推动并圆满完成,金山园区也焕然一新;学校又花费巨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了岗位激励津贴制度、业绩津贴制度、住房补贴制度等政策,使教职工个人收入有了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教育评估的顺利通过,完成了三级跳的过程。如今,在面临巨大财政压力的同时,学校决定于2008年起开始重点实施新一轮学科振兴计划,校级财政筹集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支撑卓越计划建设。卓越计划目的是在若干具备良好基础的科研与教学点上通过35年的建设,结合国家重大专项及发展计划、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与社会热点,以引领性项目为引导,实现这些点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该计划将与此后实施的建设范围更广的“211”三期建设,和新一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相配合,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科研与教学的创新能力,实现重点突破、支撑学校发展、引领学科未来。

今年5月,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和院长联席会议讨论、专家委员会论证,大型飞机机体用特种高分子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最优化设计方法化学与生物驱油的物理化学关键问题核辐射技术与应用能源资源环境法学建设新一代大型煤气化技术数学建模与人才培养乒乓球为代表的体教科结合模式演讲能力培养和外语学科建设等九个项目获准首批建设。

近期学校将启动第二批“卓越计划”项目的立项工作。我们期待着切实围绕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建立起能够充分发挥我校优势或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学校部分学科方向在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地位,带动学校总体学科实力的跨越式提升。

 

三、       跨地域跨国际联合开放,扩大影响开阔视野

实现学校的未来定位,就应首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推进校园的开放,扩大师生的视野。

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表现出的许多新特点,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为应对进入新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表现出的新特点,我校要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社会潜能,搞好与社会各方的关系,发挥校友作用,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力争能够利用和共享更多的社会资源,使学校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校已发起并推动实施国内大学联盟计划。其旨在联合跨地域研究型特色大学,发挥各校优势,以资源整合实现利益共增,以服务国家和社会赢得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国内教育的互补。上学期我校已与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及学生交流协议,本学期已与北京科技大学开始了首批学生的交流,我校选派的30名三年级学生将赴北科大学习,北科大选派的24名学生也已来我校学习。我们期待着大学联盟计划将使我校发挥最大功能,实现最大效益,在融入和整合中实现良性循环。与其他研究型特色大学的合作也正在有计划的进行当中。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规模。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已签协议的以里海、以色列理工、柏林工大、东京农工等大学的姊妹伙伴的合作。继续推进学校留学生办学规模的增长,目前在校留学生已达1100人。注重学生的双向互换与活动的共同参与,如首届与德国高校合作培养的中德工学院本科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德方学生按程序多批来校学习;与美国DUKE大学开设了双向远程实时课程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国际重大活动中,国际数模竞赛我校连年取得好成绩,在国际英语大赛、国际“72小时创新竞赛等中都有我校学生的身影,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是今后提升学科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一批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我校主持筹备的第十二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今年8月在大连成功举行,本次大会是亚太化工联盟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提高了我校在海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学校师生的国际视野,大大促进了我校的国际化进程。

四、       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建设创新型高校

主动与产业结合,与社会结合,与研究机构合作,与政府合作是推进我校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渠道。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正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也正成为促进我校稳步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

要以产学研合作推进学科建设。学校以原有药学学科为基础,联合上海药物所等著名研究机构,发起组建了药学院,通过共享社会资源、国际资源,聚集了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学科逐步拓展到化学药、中药、农药和制药工程四个领域,显著提升了学校在药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药学院在211工程三期中协助生物化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化学生物技术与工程”这一非传统的交叉前沿领域,获得好评。在国家新药专项的争取与建设中将继续推进这一模式。

要以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学校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国家的示范基地,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其他科技园区,依托科技园区开放的创新创业环境、雄厚的技术开发师资、优良的试验发展条件、面向市场的科研选题的优势,与著名研发型企业(如杰事杰等)联合培养人才,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与西门子公司的合作被评为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 今后,将推进这一模式。

要以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的自主创新与转移。校积极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扬长避短,联合推动可产业化实施的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江苏无锡市开展全面科技合作,与上海化工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建立了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与兖矿集团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入选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 科技创新十大案例我校在大型石化装置成套技术自主开发、发酵过程优化技术、大型石化装置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承压设备及系统安全技术、盐湖化工核心产业链技术等方面成绩斐然。于遵宏教授领衔开发的洁净煤能源技术,今年7月与世界最大的炼油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Valero公司达成专利实施许可协议,实现了我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第一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金额超亿元人民币。

要在服务社会与政府中,体现人文社会学科的创新能力。法学院参与了国家《能源法》的起草,并受国家能源办委托,由学院承办该法征求意见稿的研讨会;人文学院的《中国城市和谐发展指数》、《节约指数》,从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设计和架构了中国地区和谐发展指数体系,并提醒社会关注资源能源节约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学院迅速组建灾区社会工作站, 将学科专业及时践行、服务于灾区灾民,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五、       传承弘扬特色文化,升华大学精神

    用学校独特的历史,校园内闪光的人物,感人至深的事件,提升品位与内涵,建立我校的文化与精神。

现在经常会提到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呢?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奋斗中凝练而成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判断,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它包含着校园特色文化、奉献与创造精神、社会与人文关怀等等。

要传承弘扬历史及特色文化。我校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的相关系科组建合并而成。如今,奉贤校区震旦书院江南书院大同书院南洋书院东吴书院这五大书院的命名秉承着学校的历史,一脉相承,体现了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殊途同归的渊源。学校在奉贤校区尝试实行家庭式、自治式、身心式、书院式的学生管理新模式,意在汲取书院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经验,同时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创造师生多元文化交流的环境。五大书院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整合全校资源、完善互动渠道、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强强联合, 全面塑造大学生人格,努力成为高水平的、整合的学生培育地,成为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平台。

学生是校园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他们的言行及奋斗,就是我们校园文化及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目前在我校学生中开展的倡读20本经典书籍评选投票、读书月、书评征文等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通过阅读经典书籍明志修身,通过阅读学校倡读的经典书籍让学生理解我校特色文化的内涵,最终使我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其内含的重要竞争力。

要传承弘扬人文关怀与大爱。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之一为社会与人文关怀。学校日前出台了根脉相连,感恩四川的助学计划。这和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关,也与我校的历史相关。43年前,我校根据中央的决定,在四川设立分院,其被命名为“652工程,从此与四川结下了不解之缘。43年过去了,我们看到,我校教职员工在四川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四川分院的建设中,用自己的行为写下的勤奋求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等精神至今还在黄坡岭大放光芒,这种精神融入了华东理工大学的文化。43年来,这种精神蕴涵的厚重的文化力量,已深深积淀在全校师生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震惊中国,震惊世界。我校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具有四川情结的学校,为了感恩四川,感恩四川人民,帮助四川灾区的学子完成四年的学业,出台了根脉相连,感恩四川的助学计划,连续三年为2008-2010年从四川汶川地震受灾地区考进我校的新生提供每年一万元以及配套的补助措施,将持续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直到每位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汶川大地震后,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心,慷慨解囊,为灾区人民奉献自己的爱心。我校在捐赠百万元人工骨材料后,积极参与灾区的重建工作,社会学院积极组织上海市社工灾区援助团华东理工大学服务队,赶赴都江堰市进行半年以上的援建。92温家宝总理与周济部长一行考察了华东理工大学都江堰社会工作站,对师生们的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极大鼓舞了全校师生的热情。学校师生员工纷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支持与帮助。

要传承弘扬振兴中华,服务大众的精神。胡英院士、于遵宏先生为代表的在教学科研及管理服务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的杰出教师的事迹与精神都是我校特色文化在当下的最新的体现与发展,是我校大学精神的宝贵财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只有全校师生不断地传承、弘扬学校特色文化,我们的特色文化才可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我们的大学精神才可以长存。

奉献与创造精神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每个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一批领军人物的创造,更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奉献。华理56年的成长离不开在座每一位的默默奉献与开拓创新。在98的上海市庆祝教师节主题活动上,我校的胡英院士被评为第二届上海市教育功臣。这是上海市政府为表彰在教育系统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而设的荣誉称号,每5年评选一次。胡英院士作为我国化学工程和物理化学界德高望重的学者之一,作为分子热力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科学与教育事业中硕果累累,为我校的发展乃至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于遵宏教授不幸因病逝世,7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向于遵宏同志学习的活动。于遵宏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顽强的毅力教书育人,带领科研团队,致力于煤气化技术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获得30多项专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进了我国煤化工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化工教育事业和国家能源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了一生,为我校的大力发展鞠躬尽瘁。

其实在华东理工,无私奉献的教职员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一一列举了,但我们用心感恩,感谢这么多年来为学校抛洒泪水和汗水、付出青春年华的老教师们,也感谢风华正茂的,正在用青春建设华东理工的年轻教师们。

 

老师们、同志们:

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校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发展计划,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着荆棘与坎坷。在加速提升内涵的同时,我们还有着很重的基本建设任务,如奉贤的一期第二阶段建设,徐汇校区东沿10万平方米高科技孵化楼群的建设;我们仍然面临着财政上资金缺乏的困难。但是,我们坚信,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华理人!我们以勤奋求实奋力拼搏,我们以励志明德开创未来!我们会亲见华理的腾飞!

最后,再次祝全校教职员工节日快乐!你们是华理永远的骄傲和永恒的财富!